我們常說,“一個人的氣質里,藏著他讀過的書?!?/span>
而在吃貨眼中,一個人吃過的東西,吃東西的態度,也能透露出他真正的氣質。
1
當我們談論美食時,其實是在談我們的生活品味和態度
梁實秋在《雅舍談吃》里寫道:“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”。正如他所說,食物這東西,不求吃多,只求吃對。美食重在食物的質,而非量。
一個對食物不講究、只求飽腹而不思精致的人,在生活上也大體是個沒有品味的人。
知名作家蔣勛在他的書《此時眾生》里,有個很有意思的說法:“品之所以有三個‘口’,一定是口腔的味覺有了不同層次的需求。生活有品味的人,一般都追求比‘吃到飽’多一點精神上的滿足?!?
“凡事不可茍且,而于飲食尤甚?!笔裁炊疾荒軐⒕?,特別是吃的。這是清代詩人袁枚(被稱為中國最懂吃的文人)對于食物的錙銖必較。
一個人對吃的態度也反映出了他的生活態度。
如果一個人談到吃的時候,都是米其林三星以及知名的牛排店,談到買菜做飯,一定要買高品質的肉菜,那是對生活品質的重視。比如,一個人吃肉,只吃壹號土豬、壹號土雞這樣的高端品牌肉,他一定是對生活質量有高要求的人,不將就,不妥協。
而另一個人談到吃的時候,街邊的包子鋪、巷子里的小面館都能被吹捧上天,那是擁有發現美的眼睛和小確幸的能力。
而且,往往他們談論的美食,又與他們真實的財富能力并無絕對關系。
這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兒。
對于吃這件事上的選擇,或許也吐露出不同人對生活不同的態度,甚至是價值觀。
2
你吃過的食物,藏著你的氣質
不熱愛食物的人,通常是冷漠的;不熱愛家鄉食物的人,通常是冷血的。
一方水土,培育一方食物,哺育一方人。
中國著名的深夜誘惑犯罪倫理劇《舌尖上的中國》中,有一句印象深刻的話:“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,是懷舊,是留戀童年的味道。所以,我們善于用食物來縮短他鄉與故鄉的距離?!?
今日若嘗得舊日味,今日恍若昨日;
他鄉若嘗得故鄉味,他鄉亦是故鄉。
日劇《深夜食堂》里,炸雞、豬排飯、豬油拌飯......每道菜都簡簡單單,食客們卻都吃得津津有味。吃進嘴里不單是食物,還是對親人的懷念、對故鄉的想念、對舊愛的執念。
可以說,食物,是人與人關系的一種承載,是人與土地之間關系的一種延伸。
如果累了,想家了,那么出門街口右轉到菜市場的壹號土豬檔口,買上一份“三土養殖”的壹號土豬,回家用媽媽的方法,給自己做一道香噴噴的小炒肉,這樣,心和胃,至少有一個是滿的。
如果說愛這個虛無縹緲的名詞
可以在物質世間找到一個具象
那一定是美食
妻子給深夜歸來的丈夫
煮的一碗熱面
善良的人給無家可歸的人
贈予的一碗熱粥
思鄉戀家之時
我們需要的一碗紅燒肉
每逢佳節時
桌上的一道白切雞
你吃的過食物、你愛的食物
你對待食物的態度、你對食物的情感
這些一個人的日常
無不藏著一個人的氣質
想了解一個人,和他一起吃飯吧
想愛一個人,和他一起吃飯吧
如果有機會,小微也想和你們一起吃飯
哈!最好是你們買單咯